


买车遇扯皮 专家团为你撑腰
市消委成立汽车消费维权专委会,市民可咨询投诉
本报讯(记者 严薇)刚买的爱车没过多久轮胎就出现磨损,是汽车质量本身存在问题?还是消费者使用不当?消费者缺乏汽车消费专业知识,鉴定机构少、鉴定费用高,一旦出现消费纠纷,消费者往往陷入困局而放弃维权。昨日,市消委会设立的汽车消费维权专委会正式成立,专委会的汽车专家和法律专家将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咨询和维权办法。
一季度汽车消费251件投诉
据了解,去年重庆主城汽车拥有量已达到57.2万辆,其中私家车达37.7万辆,较2010年增长27.8%,日均新增私家车225辆。随着汽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购车、用车、修车过程中的消费纠纷屡有发生。
市消委会秘书长刘明生介绍,汽车的消费投诉已日渐升温,成为热点。去年我市消委会关于汽车消费投诉就达862件,今年一季度汽车类投诉已达251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产品质量问题。“汽车类问题日趋增长,让汽车消费维权专委会的成立迫在眉睫。”刘明生说。
多个原因导致汽车维权难
“面对专业、复杂的汽车系统,消费者就如同‘门外汉’。”刘明生说,一部车有上万个部件,其中易损件就占到500~600种,如何更换易损件,什么样的配件是合格产品,什么是假冒伪劣产品,绝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清楚,无法像分辨其他商品一样对它有个起码的评判。
与举证比起来,汽车质量的鉴定让消费者更为“恼火”。刘明生举例:消费者新购的车,没开多久就发现四个轮胎磨损严重,找到经销商“扯皮”,对方一口咬定是车主使用不当造成,无奈之下,消费者只能自行承担维修费用。可换完了一次,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经过检测才发现是汽车在组装时,工人装反了其中一个部件。
“消费者和商家在信息上完全处于不对称位置,遇到汽车消费纠纷时,往往无法准确判断是哪方责任。”刘明生说,目前我国的汽车鉴定机构很少,且鉴定费用高、时间长、程序复杂等问题,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
此外,我国汽车“三包”迟迟未出炉,因此消委会在处理汽车投诉时,一般都是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规。但仅依据《消法》很难帮助消费者有效维权。
专家团队解决汽车纠纷
“重庆消费者遇到汽车产品质量纠纷,维权将更容易,费用也大大降低。”刘明生表示,即日起,汽车消费维权专业委员会正式运营。该机构联合了重大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市运管局汽车维修专家、市质监局下属汽车质检部门专家、律师、及重庆市内所有汽车经销商和生产厂商。
在消费者投诉重大案件维权过程中,专家队伍将能够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突破技术壁垒,找出问题根源,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给予专业支持。而涉及车辆的经销商、生产厂商则只能作为辩护方,对专家团队做出的评估进行举证辩护。
遇到汽车消费问题的消费者,可直接拨打12315或直接到重庆市消委会汽车消费维权专业委员会进行咨询、投诉。
此外,除了解决汽车消费纠纷,专业委员会还将对汽车消费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及时发布汽车消费警示,通过消费调查、社会调查和比较试验等方式,采集车辆使用中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零售终端采集车辆价格和配置等指标,和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合作,为消费者选择汽车消费提供更多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