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型独特的桥墩及桥下露出的河滩,在摄影师的镜头里犹如“星际穿越”的科幻大片——这几天,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的白居寺长江大桥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爆火,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白居寺长江大桥是如何“出圈”的?又是谁设计了这样一座“科幻之桥”?
跨江大桥意外“出圈”
“重庆版星际穿越氛围感拉满”“你说这是火星我都信”“重庆8D魔幻城市果然名不虚传”……各大社交平台上,白居寺长江大桥在不同机位、不同天气、不同时段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科幻氛围,一些自媒体博主还添加炫酷的特效进行“二创”,网友纷纷开启“夸夸”模式,将“白居寺长江大桥”推上热门话题榜。
线下,前来白居寺长江大桥打卡的市民和游客也暴增。记者在现场看到,冬日大雾笼罩中,巨型桥墩和河滩上来往的人流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椭圆形桥洞上方,一条金属质感的轨道向远方延伸,有种置身“时空之门”的错觉。“亲眼见到比视频里看的还要美。”一位在现场参观的大学生说。
许多摄影爱好者在河滩上架起专业设备拍摄。当地政府昼夜开工,加紧增设观景台和便民设施,一条通往观景台的路,从开挖到铺完只花了不到3个小时。临近的滨江公园还开起了“白居寺长江大桥星空集市”。
白居寺长江大桥其实早在2022年1月就已经通车,是连接重庆大渡口区和巴南区的过江通道,具备路轨两用功能,上层通汽车,下层通轨道。2023年年底,一位家住附近的居民将自己拍摄的白居寺长江大桥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视频中,薄雾里的椭圆形桥洞和深邃的天空相映衬,让人不禁联想起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场景。随后,这个视频在网络迅速传播。
大桥以科幻感“爆红”,对于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桥梁事业部主创设计师刘信航来说,是无心插柳的意外惊喜。他站在桥下的河滩上,为记者讲述最初的设计理念。白居寺长江大桥的两座桥塔,远看就像两滴水融入长江,桥面从水滴中间穿过,跨越长江,横贯两岸。“重庆是山水之城,我们团队在设计时融合了重庆‘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水文化。”
追求“360度”的设计
“桥塔下塔肢在涨水时会被淹没,一般来说,江滩视角并不是桥梁设计重点关注的视角,但我们依然把下塔肢设计得非常考究,没料到会火。”在刘信航看来,这是设计团队追求精益求精的收获。
在刘信航的办公电脑里,存储着白居寺长江大桥的20多版设计稿,从H型、A型、门型到水滴型,形态各异,富有创意。
“桥梁是百年建筑,做桥梁设计需要深思熟虑。”刘信航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他介绍说,公司桥梁设计团队是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人,学历都在硕士及以上。为了使白居寺长江大桥呈现更好的设计效果,前期他们做了大量勘测和调研,包括走访文化名人,学习当地文化。
他指着三张形状相似的水滴形设计图,“这三张设计图你乍一看好像没有区别,但是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我们一遍遍微调了边缘角度和细节。”刘信航感慨道,“就要做到这么精细,才能呈现出360度无死角的视觉效果。”
刘信航的同事吴庆也是白居寺长江大桥的设计师之一,吴庆介绍,此次意外“出圈”的椭圆形桥洞,原本是基于桥体的通透性、美观性和经济实用性来设计的。“我们经过科学论证,桥墩做成空心完全可以满足结构支撑的需要,既能节省材料,在视觉上又呈现出透视效果,和周围环境搭配起来更美观。”
但是在设计中,吴庆也遇到不小的困难。“椭圆形兼顾美观与经济,可是无法很好受力。其实只要简单粗暴地改成方形桥洞就行了,但是我们不想轻易放弃,坚持做了各种实验,最后用二次浇筑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吴庆告诉记者,正是当初的不放弃,才有了今天更美的白居寺长江大桥。
“每一座桥都像我们的孩子。”刘信航说,从设计到建成一座桥,一般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对于桥梁设计师来说,做几座桥就老了,它就是你的一辈子。”
“8D魔幻山城”的建设者
白居寺长江大桥并不是重庆第一座网红桥。林同棪国际(中国)设计的千厮门嘉陵江大桥、被称作搭载“云端列车”的蔡家轨道专用桥、红岩村大桥都曾火遍全网。
作为“中国桥都”,重庆有超过15000座桥梁。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地形起伏较大,市内建筑多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这种独特的地形特点,使重庆的建筑呈现出一种立体的视觉效果,也因此被称为“8D魔幻山城”。
林同棪国际(中国)深度参与“8D魔幻山城”的建设。该公司1994年成立于重庆,是唯一一家把中国总部设在重庆的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在重庆市内设计的桥梁达30余座。
为何重庆桥能屡屡“出圈”?在林同棪国际(中国)常务副总裁任国雷看来,这与重庆山水相拥的独特地理环境有关。“重庆复杂的山形水势,对设计者来说既是挑战,又为持续创新创造了条件。”
乘车来往渝中区和南岸区,会经过两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与其复线桥,它们像一对双胞胎,屹立于长江之上。22年前,为了解决复线桥主跨度长的问题,林同棪国际(中国)公司设计了这座主跨度为330米的大桥,创下世界纪录,并获得国内业界最高奖——詹天佑奖。“我们不是为了追求世界第一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难题而创新。”任国雷说。
任国雷谈到企业为何在重庆扎根发展时说:“重庆的营商环境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资质审核到政策扶持,再到政务服务,各政府部门对我们提供了较大的支持。”
财务总监马正华介绍,林同棪国际(中国)在中国的业务范围遍布50多个城市。“公司遇到相关税务问题,税务干部回应及时,会耐心帮我们解决。”马正华说,近3年,林同棪国际(中国)共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税收优惠700余万元,近两年享受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1000余万元。各项税收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能。